18

2024-05

当前位置: 一佳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对于不良贷款现象调研报告2022 ()

| 浏览量:

 关于不良贷款现象的调研报告 5 篇 贷款五级分类是指商业银行依据借款人的实际还款能力进 行贷款质量的五级分类。

 即按风险程度将贷款划分为五类 : 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

 , 后三种为不良贷款。下面是我整理的 关于不良贷款的调研报告,大家一起看看吧 ! 不良贷款的调研报告一 银行批量转让不良贷款情况调研报告一、不良资产基本情况 ⅩⅩ年 12 月末, 我行不良贷款余额为万元、 占比 %,不良贷 款比年初减少万元, 不良贷款率较年初下降个百分点。

 我行目前没有批量转让的不良贷款。

 二、关于批量转让不良贷款的几个问题 1、关于资产包定价问题。中国的不良资产处置市场都被长

 城、信达、华融和东方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所垄断,四大资产管理 公司垄断市场的局面未根本改变, 不良资产转让也难以实现商业化定价。

 2、禁止转让的问题。债务人或担保人为国家机关的不良债权; 列入破产计划的国有企业债权、债权转让协议中设置了“禁 止再转售条款”的。

 在协议约定“禁止转售条款”的情形下, 是 否可以因此认定再转让协议无效 ?有的意见认为:“禁止转售条

 款”主要在于防止购买者炒作债权, 对债权进行再度转让获取商 业利润。

 现行法律法规对当事人间的这种约定亦未禁止, 故该条款应是无效的, 债权再转让应为有效, 这种意见是否可行把握不 准。还有观点认为,当前尚无法律法规禁止不良债权的转售,

 因此,对于禁止转售条款,其只为当事人之间的约定条款,该条款 不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具有法律效力, 但其效力仅止于该 约定的双方当事人。此次《金融企业不良资产转让管理办法》 明确规定设置了“禁止再转售条款”的禁止转让。

 3、对债权转让合同审查的问题。首先是不良债权是否具有 可转让性。

 即被转让的不良债权是否属于国家禁止或限制转让的债权,如 债务人或担保人为国家机关的, 以及被认定为涉及国防、 军工等国家安全和敏感信息的以及其他依法禁止转让或限制转让 的债权。

 其次是对受让人主体资格的审查。

 对于可能利用职务或 业务之便, 从事关联交易,

 侵吞国有资产的相关人员或组织均属于禁止之列。

 第三是对转让程序的公正性和合法性进行审查。

 即转让过程中评估、公告、批准、登记、备案、拍卖等诸环节是否 符合“公开、公平、公正和竞争、择优”原则。资产管理公司通 过债权转让处置不良资产, 应当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 否则将有可能导致债权转让合同无效, 无论对资产管理公司还是受让

 人都将受到很大的影响。

 不良贷款的调研报告二 自爆发民间借贷金融风波以来, 连云港市海州区人民法院民三庭十分关注本院审理连云港各家银行的金融借贷案件与不良 贷款的情况, 课题组通过对各家银行借贷纠纷案件从立案、 审理环节的跟踪调查、分析和研判, 梳理出此类案件的现状、社会背 景及成因,并提出对策。现将调研报告情况报告如下:

 一、不良贷款及金融借贷案件审理现状 xx 年以来,连云港市各家银行不良贷款从发生额与借款户 的数量上都呈增长的态势,截止到 11 月份不良率为 3.93%,在这种趋势下,法院案件的受理量也在大幅度增加。

 ( 一)xx 年-xx 年案件受理量 从图中可以看出,自 xx

  年以来,我院受理银行诉借款人的案件亦呈逐年递增的状态。

 xx 年,我院受理银行诉借款户的案 件为 756 件。涉案标的额为

  1.15 亿元。

 xx 年受案 668 件,标的额 1.51 亿元。

 xx 年受案 483 件,标的额 2.83 亿元。

 xx 年受案890 件,标的额 14.8 亿元。

 xx 年截止到 11 月受案 1030 件,标 的额 14.7 亿元,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

 ( 二) 各类银行涉案数量分布 从数量上看,东方农商行 454 件、张家港银行 59 件、江苏

  银行 42 件、建行 123 件、交行 69 件、中行 137 件,占全市银行业不良贷款案件数量的 85.83%。

 二、不良贷款案件的特点 ( 一) 贷款人长期离家外出、下落不明,送达难 不良贷款案件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即贷款人长期离家外出,下落不明的案件较多。许多贷款人长年外出经商、打工,在 外地又无具体地址,很难查找他们的下落,

  即使有具体地址, 其亲戚也不愿透露给法院。

 甚至有部分贷款人已经在外定居,

  下落不明,给法院造成了送达难,近两年公告送达数量激增,

  xx

 年公告数量 193 件,xx 年公告数量 356 件,xx 年公告数量 412 件。

 ( 二) 被告诚信观念缺失,恶意拖欠债务 有些债务人虽然有还款能力但法制观念淡薄,

 不讲诚信, 借款到期后,想方设法回避、 搪塞债权人的催讨。

 法院通知其开庭时,因其自知理亏, 大多不予配合, 拒不到庭参加诉讼。

 据统计, 我院近几年来审理的不良贷款案件中,

  经直接送达传票传唤的被 告的到庭率 ( 包括庭前调解及开庭审理

 ) 为 65%左右,也就是说, 即使法院千方百计克服“送达难”, 将相关法律文书直接送达给

 被告,仍有将 35%左右的被告拒不到庭。如东方银行起诉李某、 王某一案,书记员在送传票时, 因被告现住址不明, 邮寄送达被 退回,经过多方查证, 查清被告李某现工作单位,才由送达人员

 亲自将传票送达其单位让其签收, 但是开庭时, 被告二人均没有到庭。判决后,文书也拒不签收,经过送达人员多方努力才将判 决书送达至被告手中, 增加了书记员及送达人员的工作难度及工作量。

 ( 三) 存在大量借名贷款现象, 借款人与实际用款人互相推卸还款责任 目前一些银行在办理贷款过程中出现大量借名贷款现象。

 所谓借名贷款, 是指被立据人同意用款人利用自已的名字、

  自已的证件在金融机构办理贷款手续,但本人未到金融机构签字盖章, 资金由用款人使用。

 借名贷款害处多。

 一旦实际用款人还不了款, 合同上的借款人就会与实际用款人互相推卸还款责任, 有的实际用款人甚至会矢口否认其借款的事实, 这样就有可能造成社会不安定因素。

 如花某某诉冯某某一案中, 冯某某借用花某某名义在东方银行贷款, 合同上签字的都是花某某, 但是银行最终将款项是打入冯某某的账户, 实际用款人是冯某某。

 因冯某某未按时还银行贷款, 银行便起诉了花某某, 而花某某因实际用款人是冯某 某而拒不还款, 又起诉了冯某某, 冯某某在案件审理中否认借款 事实的存在,导致案件审理难度增加。

 ( 四) 保证人不愿独立承担责任 这主要反映在银行的保证担保借款合同中。

 由于各家银行提

 供的保证合同是格式合同,保证方式均为连带责任保证,因此, 各家银行在起诉时具有选择被告的权利, 可以只起诉保证人, 要求其承担保证责任。

 但多数碍于情面而轻率提供保证担保的保证 人欠缺相应的法律知识, 在借款人未按期还款后, 保证人大多认 为,银行应当先向借款人主张权利, 当借款人不能履行偿还责任 时再向他们主张。

 一旦金融机构因借款人确无还款能力、 下落不明等原因撇开借款人而直接向保证人主张权利, 保证人都很难接受,庭审工作难以进行。我院受理的

 51 件仅起诉保证人的借款合同案件, 均因保证人拒绝到庭而以判决结案。

 如交通银行起诉芦某案件中,芦某是保证人,实际借款人是芦某某而不是芦某, 因芦某某现已不知去处, 因此银行仅起诉了保证人芦某。

 芦某开庭时情绪激动, 辩称仅仅是因为亲戚关系不好意思拒绝才做了保 证人,现在自己也是受害人, 还得帮芦某某还钱实在想不通。

 法院遇到此类案件一般说理当事人均不理解, 认为银行和法院找错还款对象, 对法院的判决结果一般不满意, 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上诉率增加。

 三、不良贷款案件的产生的原因 ( 一) 外部原因 1、内外需不振导致批发和零售行业整体不济 当前我国经济处于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

 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调整过程中,经济增速下

 滑,国内需求不足 ; 同时受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内劳动力等要素成本持续上涨及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竞争力进一步下降 等因素影响, 批发零售业整体市场环境仍未出现明显改善。

 据市银监局统计, xx 年第一季度,全市非钢贸批发零售业新发生不 良 1.5 亿元,占当季全部不良新增额的 25.8%。2、区域经济抗风险能力弱导致企业经营困难 从这几年我院受理的金融借贷类案件的情况分析,

 涉案企业大多数为制造业的中小企业。

 连云港市制造业整体水平低下,

 缺乏强有力的产业链带动, 企业贸易集中于商贸行业, 核心竞争力弱,抵御风险能力差, 在宏观经济下行的背景下产销不畅、 效益下滑等情况较为普遍。一些企业,特别是以松散式批零贸易、

 低水平加工制造为主的中小微企业经营困难, 甚至出现关停, 贷款违约时有发生,加重了银行信用风险防控的能力。

 3、社会整体信用环境恶化向银行系统传染风险 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下, 民间高息借贷、 小额贷款公司、 理财公司等系统外风险持续向银行内转移, 由于企业主参与民间借贷 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致使老板“跑路”

 ;

 由于企业经营人利用高利贷资金盲目扩大生产,经营收入难以弥补高昂的资金成本, 导致经营资金链断裂、 无力偿还银行贷款等情况持续发生, 对银

 行信用风险的防控造成了一定冲击。

 4. 企业主缺乏诚信、行为失范 从调研情况看, 为数不少的企业经营者不仅犯了投资决策方面的重大失误与生产经营不善的错误, 而且伴随着严重的道德滑 坡现象。更有甚者,他们为了贪图非法利益不惜以身试法, 这不仅严重地损害了银行与民间借贷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更为严重的是,给社会的诚信体系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危害。

 ( 二) 内部原因 1、银行“重投轻管”的理念埋下风险隐患 近年来,部分银行为快速投放贷款, 不惜降低授信审批条件、放松信贷审批流程, 忽视了对第一还款来源的审查, 采取批量化授信模式大量发放了钢贸贷款及小微企业融资性担保贷款,

 伴随经济下行, 缺乏还款能力的企业信用风险持续暴露, 而部分担保公司代偿能力不实,企业关联担保、 商户联贷联保能力不足,

 使得银行第二还款来源形同虚设, 从而面临无资产可追偿、 处置的局面。

 2、各级银行僵化、逐利的考核机制 银行业现有的考核制度对银行借贷案件与不良贷款的“双 升”又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这种考核犹如一根指挥棒, 它指挥各银行行长在具体的经营活动中做出缺乏理性、 不切实际、 不考

 虑风险的错误决定。

 金融借贷类案件数量剧增, 与银行等金融机构没有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有很大关系。

 银行工作人员一般不是在执行新的规章制度上出差错, 而是在执行一些老的制度上出问题,有的甚至接二连三地重蹈覆辙。

 如以夫妻、家庭成员等共同财产共有人财产作为担保物的借贷合同, 在没有办理委托书的情况下,银行工作人员亦允许其一方为另一方或其他多人代签, 导致抵押物无法诉讼保全或拍卖处理。

 3、部分工作人员缺乏工作责任心 目前一些银行部分工作人员工作敷衍了事,责任意识淡薄。

 贷款银行在没有认真调查的情况下就轻率地放款。

 许多银行、 信用社的信贷人员在发放贷款时, 对保证人是否具有实际代偿能力

 和担保能力不加以严格审查,只要有人担保,一般都予以许可, 造成借款人无力还贷时,保证人也无力履行担保义务。四、不良贷款案件防控的对策 银行自身化解能力。

 不良贷款形成以后, 要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灵活化解,防止不良贷款的板结。

 运用多种法律手段,通过对 担保物行使抵押权、质权,对客户非法转移财产行使撤销权, 对抵债财产进行有效管理, 对破产企业进行主动介入, 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不良贷款的存在。

 ( 一) 树立银行与企业共赢互利意识

 我院在调研时发现, 银行在放贷时缺乏长远眼光, 追逐高利, 自以为通过互保、 联保能最大程度减少银行风险, 数家企业只要有一家经营良好,贷款就没有风险。

 事实上, 在实践中恰恰是一家企业经营不善, 却导致了数家企业同死, 最终银行未能收回贷 款。当高利率成为一个企业的负担, 势必会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转。另外,银行即使能收回贷款, 但是从长远看, 没有企业支撑的银行,即使有钱在手,无处放贷,这也是一个死局。银行与企业应 当是一种共生的关系, 银行在放贷时不仅要考虑银行的风险与利益,同时应当考虑企业的风险与利益。

 在放贷后,一方面,银行应当对企业的资金流向进行监管,

 通过审阅企业的购销合同、

 实地调查、 推算和预测该笔贷款是否带来盈利或其他积极意义 ; 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金融机构联系面广,信息灵敏的优势,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 及时为企业提供 有价值的信息, 帮助企业建立适应市场变化的运行机制。

 如在这 一轮金融危机中, 银行应当比企业更早地嗅到危机, 若基于互生共长的目标, 应当及时指导企业进行投资风险控制及产业投资的 转移,而事实上没有, 银行采取了直接收贷的方式, 加速了企业的死亡。

 企业则要不断增强市场经济意识,从经营机制、经营策略、 组织管理、 自身素质等多方面进行提高, 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产

 品更新,提高市场综合竞争力。

 ( 二) 完善风险防控机制,树立依法经营思想 在案件审理中, 单纯从书面审查角度来看, 银行似乎做到了严格审查制度,防范风险。

 但通过当事人的陈述,发现存在违规操作,一部分是人情贷、关系贷,另一部分是信贷人员基于业绩 与奖金的刺激而与实际借贷人操作贷款。

 这些贷款的共同特征是 书面程序合法, 书面借款人并不具备借款资格和还贷能力, 实际借款人在信贷员的指导下,

 找亲戚朋友备齐身份及经营资料,

 在空白的借款合同上签名, 往往举家互保。

 且一旦实际贷款人经济出现问题, 银行无法出具证据追究实际贷款人, 所有的贷款无法收回,且导致所有书面贷款人信用受损,受银行追债, 有些农业家庭负债高达上千万元,妻离子散,导致社会不稳定。

 因此, 银行应严格执行审贷分离和贷款发放程序, 建立健全各项内控制度,切实加强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强化 内部制约机制,形成相互约束、风险共担的科学管理体系。

 ( 三) 加强员工管理,完善责任追究制 一是强化员工法制教育和风险防范意识,

 区分违规情节, 对有可能引发案件或重大操作风险事件的违规行为,

  初犯警告, 再犯开除,重锤重典。二是对员工、干部的选任与考核,不仅应考 虑其市场拓展能力, 更应考虑其内控和风险管理的能力。

 三是对

 员工实施层层监督, 在完善贷款经营损失责任必究制的同时, 建立比例责任制度。对凡不按规定程序和条件放贷形成不良贷款 的,依法追究责任,对因经营管理不善、审查不严或放松贷款条件形成不良贷款的,追究领导责任。

 ( 四) 严厉打击骗取贷款及非法发放贷款犯罪 目前连云港市出现的违规放贷, 最关键的原因在于熟视无睹 带来隐患。

 贷款人并非一开始就存心不还贷款,

 只是希望能贷到款,而在信贷员或者其他行内人士的指导下伪造了某些材料, 在审判实践中甚至发现有信贷员替贷款人伪造材料的。

 在整体经济形势较好的情况下, 一般也能及时收回贷款, 这种违规行为的后果未能显现, 且大家本着一种法不责众的思想,

 信贷员一般对企业贷款的用途睁一只眼、 闭一只眼, 导致连云港市出现了大面积的违规放贷现象。而一旦经济形势变坏,银根紧缩,

 银企同时尝到了因此带来的恶果。目前, 对于伪造用途等情况骗取贷款的情形,因为涉及面广,涉及维稳,公安一般不予立案。

 从长远来看,政府必须痛下决心,置之死地而后生,

 应对通过企业、个人伪造相关材料, 信贷员参与伪造材料的行为,

 即使没有直接参与犯罪的动机,也应当进行据法处罚 ; 而对道德严重沦丧的企业家更应该予以重罚。

 以期形成法律威慑力, 健全连云港市的信用体系。

 同时,在民事诉讼纠纷中, 一旦发现信贷员违规或操作瑕疵, 不论冠以何种借口或理由, 都应当被视为职业操守不佳, 法院可颁布禁止令,禁止其继续从事相关职业。

 结语:银行的贷款业务,对鼓励群众自主创业,

  支持城市经济发展, 推动城市建设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是不良贷款案件的持续增多,连云港市各家银行正面临着不容忽视的难题, 需要通过诉讼方法来解决。

 化解银行不良贷款, 更多的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银行、政府、公检法等多部门联动,我们的目标应 该是形成以政府为主导、 全社会广泛参与的诚信建设网络, 建立 起政府、银行、企业良性互动机制。

 本文提出了审理银行不良贷款案件遇到的困难及相应解决方法

 , 但由于时间关系和受理论水平的局限 , 文中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探讨。

 不良贷款的调研报告三 长期以来,受多种因素制约, 信贷资产质量低劣、不良贷款 占比高始终困扰着农村信用社, 已成为制约农村信用社快速健康 发展的根本因素, 也是农村信用社扭亏增盈的最大障碍。

 如何有效解决不良贷款问题, 切实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已直接关系到农村信用社能否持续生存和发展。

 一、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

 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从某种意

 义上讲,是几十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形态深刻变迁直接或间接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的反映。

 对于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应基于对历 史和现实的客观分析, 站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高度, 探索化解的思路和对策。

 对不良贷款形成的可能原因进行分析, 有助于信贷管理人员预防贷款风险。

 一般而言, 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可以分为借款人的原因

 ; 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失误 ; 其它原因等三大类。

 ( 一) 、作为贷款人的农村信用社自身贷款管理方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贷款风险识别和筛选机制不健全。主要有:对新的、资

 本不充足的、 而且尚未开发的业务融资、 贷款不是基于借款人的财务状况或贷款抵押品, 而是基于对借款人成功完成某项业务的预测。或者在借款人的资信程度及偿还能力产生质疑的情况下, 发放贷款过分倚重第二还款来源 ( 如抵押物 ); 贷款用于投机性的 证券或商品买卖 ;

  贷款的抵押折扣率过高,或抵押品的变现能力很低 ; 异地贷款、 多头贷款过多, 缺乏有效的监控 ; 贷款已存在潜在风险时,没能及时采取果断措施

 ; 贷款已明显出现问题,却疏于催收或迅速采取有效措施清收, 把希望寄托于借款人“奇迹的发生”或不再过问,使贷款造成损失等。

 2、贷款管理机制设置不合理。主要表现有:在贷前信用分

 析阶段,获得的贷款信息不完全,贷款项目评估质量不高。

 部分信贷人员缺乏必要的信用评估、 财务分析知识和经验, 发放贷款时又没有充分听取必要的劝告而发放调查不充分、 信贷资料有缺陷、抵押物变现力差、不足值的贷款 ; 在贷款的审批阶段,未严格把握贷款审批条件 ; 贷款集中程度过高,过分集中于某一借款 人,某一行业、某一种类贷款,致使贷款风险相对集中,贷款金 额超过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而无力偿还。使借款人产生“债多不 愁”, 或者干脆对信用社声称“反正欠这么多贷款, 不增加贷款则其他贷款更加无法归还”, 以一种无所谓的无赖态度毒化借贷

 双方关系,使信用社处于被动尴尬局面 ; 贷款发放后信贷管理人员对日常监督管理不力,存在“重放轻收轻管理”的现象

 ; 部分信用社由于人手较少,根本没有按照信贷操作规程执行等等。

 3、信贷人员素质的制约。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信贷人员除了必须具备一定的金融理论、法律制度等业务知识 外,还必须具有诚实的品格和强烈的责任心。

 信贷工作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贷款的质量, 尤其是在管理体制不健全、

 贷款运作不规范、约束不力的情况下。

 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 当前农村信用社信贷人员的数量有限, 部分人员素质不高, 难以进行贷款的科学决策和有效管理, 违规放贷时有发生 ; 在执行信贷政策方面, 有的信贷人员随意性很大, 存在“人情代替制度”现象。

 在风险

 的预测方面, 有的信贷人员缺乏科学的理论知识, 凭主观经验的成分较重,用经验代替制度。

 对于即将产生风险的贷款,不能拿 出一套完整的防范措施和处置办法来, 只是将希望寄托于借款人能扭转局面或轻信借款人的还款承诺, 白白浪费和错过了清收不良贷款的有利时机。

 加之由于管理体制原因以及改革步伐相对滞后,部分信贷员“在其位而不谋其职”工作主动性差,

 缺乏开拓创新精神,不能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些自然加大贷款风险。

 4、自身经济利益的驱动。利益与风险并存,一些农村信用社盲 目地追求高效益, 一味地支持风险企业和风险项目, 这种贷款配置本身就孕育着高风险。

 ( 二) 、借款人方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借款人欺诈。借款人欺诈可分为普通欺诈和严重欺诈。

 所谓普通欺诈行为, 指借款人主要通过向信用社提供部分虚假信息以改善本企业的资信状况, 获得用于借款人生产经营活动的贷款。这种欺诈的特征有:

 1) 借款人向信用社提供的信息部分虚 假;2) 提供虚假信息的主要用意在于提高其资信状况,期望获得 信用社的充分信任 ;3) 获得的贷款主要用于真实的生产环节。如果经营按计划进行, 借款人也不愿意拖欠贷款而在信用社留下不 良记录,即使出现其他情况时, 借款人虽然无力归还贷款, 但通 常愿意与信用社合作。

 严重欺诈是指借款人通过一切手段从金融

 机构获得贷款并贷款主要用于借款人从事的主营业务以外的行 业或挪用贷款而获取个人利益。

 这种欺诈的主要特征有:

 1) 为了获得贷款,借款人不惜一切手段

 ( 包括违法手段 );2) 借款人对其从事的行业并不真正关心, 甚至借款人根本没有正当主业,

 或者从事的行业的目的就是为了更方便地获取贷款 ;3) 借款人获取贷款并不用于主要业务,而是以转移、投资、奢侈消费等方式,鲸 吞贷款。

 这类欺诈行为主要以骗取信用社贷款为最终目的, 且通 常利用、 拉拢或腐蚀信贷人员, 因这种恶意欺诈希望而造成的不良贷款风险极大,收回的可能性很小。

 2、借款人通过企业改制,将信用社的贷款“一改了之”。

 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企业间的兼并、收购以及企业改制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有的企业通过上述行为盘活了资产、扭亏为盈,重新获得生机。与此同时,部分经营 正常的企业,也借兼并、破产、重组、改制之机“逃债”、“废 债”、“悬空”信用社债权。

 大量的信贷资产在企业改制中打了水飘,成了企业改制的牺牲品。

 3、借款人遭受不可抗拒因素影响, 致使贷款形成不良贷款。各种自然灾害,如地震的出现,山洪的暴发,飓风的骤起,久旱 无雨、农作物遭病虫害侵袭等。

 由于我国农业的基础较薄弱, 农 业耕作的机械化程度相对较低,农民抗御自然灾害风险能力较

 低,大多数地方存在靠天吃饭这种情形, 这增加了涉农贷款收回的不确定性和贷款的风险性。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农作物减产,

 农业欠收,直接影响农民收入,影响贷款的归还。

 ( 三) 、其它方面的原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政策因素。由于宏观经济政策缺乏连续性,经济波动的 频率高、 幅度大, 使信贷扩张和收缩的压力相当大, 在宏观紧缩、经济调整时期,往往形成大量贷款沉淀。

 2、行政干预因素。主要表现为地方政府压,地方财政挤, 迫使农村信用社发放大量指使性贷款、 救济贷款, 贷款行为行政化,信贷资金财政化, 直接削弱了贷款产生经济效益的基础。

 特别是 1999 年关闭农村合作基金会,政府为保社会稳定,将农村 合作基金会的借款划转给农村信用社,其中有 90%以上的借款难以收回,形成不良贷款。据了解,各地政府及部门在农村信用社 都不同程度存在借贷业务, 部分政府借款虽已逾期多年, 受到多 种因素制约, 信贷资产质量低劣、 不良贷款占比高始终困扰着农 村信用社, 已成为制约农村信用社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因素, 也是农村信用社扭亏增盈的最大障碍。如何有效解决不良贷款问 题,切实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已直接关系到农村信用社能否持续生存和发展。

 不良贷款的调研报告四

 长期以来, 我国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体制是相当松散的, 基层信用社都是独立法人, 拥有独立经营权, 上级信用联社很难进行 有效管理。单个信用社由于规模小, 抗风险能力弱, 有些信用社对单户企业的贷款比重很高, 处于高风险状态。

 因此, 深化体制改革的第一步就是要加强信用联社的权力,

 要在人事、 财务、 决策、监督等各个环节实现对基层信用社的规范管理

 ; 在业务上要充分发挥农信社贴近农民、熟悉农业、

 扎根农村的优势,大力拓 展小额农户贷款市场, 积极支持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规范贷款程序。只有在制度上建立起有效的制衡机制,才能减少决策失误, 杜绝暗箱操作, 从而将新增贷款的风险控制在最低水平。

 各级农 信联社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在科学分析属地经济状况的前提下, 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通过与政府联动,并强化呆账核销机制、 司法催收机制、贷款重组机制、 抵债物资综合经营机制等, 对不良贷款进行集中处理,形成有效的化解机制。

 二、不良贷款的解决办法:

 当前,农信系统亟须从以下三个层面来实现风险化解机制的再造:

 ( 一) 、在政策层面上, 要与各级政府联动, 确立“共担风险, 共同发展”的理念。农信社的不良贷款涉及地方经济的方方面 面,千头万绪,因此要顺利推进不良贷款的化解,离不开各级政

 府,尤其是区县、乡镇政府的参与和配合。各级政府的支持,既

 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 也有利于在地方政府、 地方经济和农村信用社之间形成良性互动。

 因此, 各级政府应首先本着实事求是地 解决历史问题的态度,规范自身行为, 防止逃废债务。

 对于因政府行政指令、 经济政策形成的不良贷款,

 政府应该直接承担起还款责任, 或者通过地方财政, 或者采取其它有效的政策切实加以 落实。对于企业改制后原在镇村管理部门的债务、区县物资局、 供销社及其下属企业的不良贷款, 尤其是其中金额巨大的不良贷款,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通盘考虑,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多种 办法逐步加以解决。

 对于企业逃废债务的行为, 政府应当通过行政力量坚决予以制止。同时,各级政府应该尊重客观经济规律, 不要再用行政手段来干预农信社的正常经营活动和信贷资金投 向。其次,各级政府应充分调动各种资源, 通过多种途径来支持和保护农信社的债权。

 比如, 由于农信社风险资产对应的单位大多是乡镇、村两级农村经济组织,这些企业关的关、破的破,土

 地是他们手里唯一的资源。

 乡镇政府应支持企业以其所有的已经 开发利用的集体土地使用权或对应投资收益来抵偿债务 ; 同时, 政府也可以作为保证人, 划定某一范围的土地, 约定在该土地开发时,将土地开发收益权的全部或部分直接用于清偿债务。

 第三,各级政府应通过税收政策, 增加农信社的收入。

 比如,

  减免农信社的营业税或根据贷款分类选择性地减免营业税 ; 所得税以县 ( 市) 联社为单位统一核算缴纳, 并在一定时间内全部或部 分减免 ; 信用社当年实现的利润可在税前直接抵补挂账亏损。

 第四, 各级政府应建立适当的担保机制, 以抗衡自然灾害的影响。以区县为单位, 由政府牵头设立农户贷款担保基金。

 一旦发生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 使农户的生产经营遭受破坏, 无法偿还债务时, 由担保基金承担贷款的全部或部分本金, 由农信社负责剩余本金和全部利息的核销。

 ( 二) 、在操作层面上,要加强制度建设,加大化解不良贷款 的力度。首先,要强化信贷管理,既要注重化解过去的风险,更 要防止现在和未来的失误。

 我国农村信用社的贷款权限远远高于 商业银行的基层分支机构, 而内控水平却相对落后, 这就形成了权力与控制的不对称。因此,农信社必须加强贷款的制度建设, 主要包括:

 对基层信用分社实行授权授信制度, 一定金额以上的 贷款必须经上级信用联社审查 ; 建立与完善包括贷审会制度在内的一整套贷款调查、审查和批准的工作程序 ;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实行贷款公示制度。其次,要加强会计、稽核工作,完善内部

 控制机制。

 要从根本上防范金融风险, 必须建立有效的内部会计 控制与监督体系,这包括三个环节:

 一是事前规范, 即针对具体 业务设计、制定合理的操作流程与会计制度 ; 二是事中控制,即

 以会计核算系统为依托, 对业务的关键控制点和重要事项进行实时监控 ; 三是事后检查,即通过现场检查与非现场检查相结合, 对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

 业务的真实性、 会计核算的准确性以及 风险控制点进行检查、 监督。第三,要落实清收不良贷款责任制。农信事业要发展,关键在人 ;

  化解不良资产,第一位的因素也是人。农信系统的各级经营管理者要教育员工正确面对困难, 既不要埋怨,也不要畏惧, 同时采用一些制度性的运作, 激励员工通过扎扎实实的工作攻克难关。比如,有些地方的农信社实施

  “3+1”工程,即将每一笔不良贷款“确立一个项目,落实一位 清收责任人,制定一套清收方案,再加一名分管领导”,限时完 成并结合清收结果进行考核奖惩。

 这种工作模式将责任、

 权利和利益统一到清收责任人,

 极大地提高了员工的主观能动性,

 实现了“不良资产要我清收”到“我要清收不良资产”的转变。第 四,要善于借助中介机构的力量。

 当今社会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 也是一个分工细化且日益专业化的社会, 单枪匹马是很难取胜的,农信社必须学会依靠社会中介力量来解决自己的困难。

 比如,有些地方的农信社与律师事务所合作,实施“风险代理 制”, 利用律师的专业化服务, 加快锁定风险和清收不良贷款的速度,化解了一些原本回收无望的风险资产,取得了很大收获。

 需要强调的是,实施风险代理,必须建立严格的立项、审查、运

 作程序,特别注意防止发生道德风险。

 ( 三) 、从长远考虑, 农村信用社必须有条件地进行“拨备”, 根据资产风险程度提取不同比例的风险准备金。在核销层面上, 要有条件地允许农村信用社实行“拨备”制度目前, 农信社执行 的是按照贷款全额的相对比例提取呆账准备金的政策, 呆账准备率根据各地农信社的实际经营状况有所差异, 大致在 1— 2%之间。而实际上, 无论从不良贷款的绝对数还是从其构成来看,

 现行的准备率根本不足以防范潜在的金融风险。

 比如, 经营状况相对良好的农信社,在保证微利的前提下,可以对呆账贷款提取

  100% 的准备金,对呆滞贷款提取 50%的准备金,对逾期贷款提取 20% 的准备金,对正常贷款提取 1%的准备金。这样,可以使农村信

 用社依靠自身的经营活动和政府各项扶持政策的逐步到位, 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减轻历史包袱,轻装上阵,积极参与市场竞争。

 济情况、主要从事的经营活动等内容记录在内。

 其次, 农村信用社成立农户信用评定小组, 对农户的信用等级进行评定。

 小组成员以信用社人员和农户代表为主, 同时吸收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成 员参加。评定小组根据农户个人品质、 还款记录、生产经营活动主要内容、 经营能力、 偿债能力等指标, 对其信用程度进行评定, 一般分优秀、较好、一般三个档次。第三,在信用等级评定的基 础上,农村信用社根据不同农户的信用等级, 对农户颁发贷款证。

 发证以后,持有贷款证的农户, 在需要小额信用贷款时,可以凭贷款证及有效身份证件, 直接到信用社营业网点办理限额以内的贷款,勿需再层层办理批准手续。由于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采取

 “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办法。因此,

 只要不超出贷款证上核定的贷款限额, 农户需要贷款可随时到信 用社办理,而且贷款还了以后还可以继续再贷, 周转使用。

 对超 过小额信用贷款限额的更高层次的资金需要,实行多户联保贷 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主要满足的是农户一般性的种植和养殖业的资金需要,一些规模较大、层次较高、期限较长的资金需求, 靠小额信用贷款已经满足不了其需要。对这类情况,可以采取3— 5 户农户组成联保小组的办法,发放联保贷款。农户联保贷 款实际是一种多人担保贷款, 但与一般的担保贷款不同, 它不是 靠财产或经济收入来担保, 而是以农民的信誉作担保, 符合农村和农户家庭经济的实际状况。

 开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及创建信用 村( 镇) 活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要通过过细的工作, 经过艰苦的努力, 不断推进这项工作稳步有序进 行,为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作出新的贡献。

 不良贷款的调研报告五一、不良贷款总体情况 xx 年,经济形势继续下行,不良贷款管控形势十分严峻,

  截止 xx 年 9 月末, 某行不良贷款余额 12009.63 万元, 比年初上升 1148.76 万元, 与上年同期比少上升

 8851.62 万元。

 公司类不 良贷款季末余额 11113.06 万元,比年初上升 1113.06 万元,公司类不良贷款占全行贷款总额的 2.25%; 个人客户类不良贷款余额 896.56 万元,占全行贷款总额的

 0.18%。

 二、企业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 采取的措施、 催收过程中的

 困难 ( 一) 重庆三恒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1) 贷款形成不良的原因 重庆三恒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因资金链断裂, 可能的实际控制

 人失联导致企业于 xx 年 4 月 1 日关停,公司 9000 万元贷款形成不良。

 (2) 采取的措施 1. 立即召开风险分析会, 成立风险化解小组, 分头开展工作 ; 2. 立即到企业进行现场检查 ; 3. 向市分行、银监、人行等监管部门报告风险情况 ; 4. 立即向企业及担保公司发出到逾期催收通知书 ; 5. 联系担保公司代偿贷款 ; 6. 向政府进行报告,寻求政府支持 ; 7. 调整客户信用等级、十二级分类形态 ;

 8. 提起诉讼催收。

 (3) 面临的困难 1. 司法处置进程缓慢 ; 2. 机器设备属专用设备,腐蚀较快,处置有一定难度。

 ( 二) 彭水县磊鑫商贸有限公司 (1) 贷款形成不良的原因 经济形势下行,客户经营困难,无力偿还到期贷款, 1000 万元贷款形成不良。

 (2) 采取的措施 1. 成立风险化解领导小组化解风险。

 2. 立即到企业进行现场检查 ; 3. 向市分行、银监、人行等监管部门报告风险情况 ; 4. 调整客户信用等级、十二级分类形态 ; 5. 提起诉讼催收。

 (3) 面临的困难 1. 因借款人抵押物被多家法院查封, 涉及贵州高院和黔江中院的管辖权问题,目前已上报最高人民法院裁决 ; 2. 司法处置进度缓慢。

 ( 三) 彭水县峻豪商贸有限公司 (1) 贷款形成不良的原因

  经济形势下行,客户经营困难,无力偿还到期贷款, 2000 万元贷款形成不良。

 (2) 采取的措施 1. 成立风险化解领导小组化解风险。

 2. 立即到企业进行现场检查 ; 3. 向市分行、银监、人行等监管部门报告风险情况 ; 4. 调整客户信用等级、十二级分类形态 ; 5. 提起诉讼催收。

 (3) 面临的困难 三、清收不良贷款的经验 1. 进行协商谈判 ; 2. 提起诉讼催收。

 四、防控不良贷款的措施及建议 措施:

 1. 对法人客户进行全面风险排查 ; 2. 及时进行前瞻性预判 ; 3. 与客户进行协商谈判 ; 4. 向政府及监管部门报告,寻求政策支持 ; 5. 提起诉讼催收。

 建议:

 1. 政府出台支持实体经济的政策 ; 2. 监管部门制定细化监管措施 ;

 3. 银行加强对企业的监管 ; 4. 银行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在发展中解决问题。

 xx 年 11 月 2 日

推荐访问:调研报告 不良贷款 现象

最新推荐New Ranking

1幼儿园中班六一活动方案

温暖的阳光,诱人的花香,激动的脸庞,六一国际儿童节在小朋友和老师的热烈期盼中来到了我们的身旁。...

2某市医疗保障工作要点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医保助力共同富裕的奋进之年。2022年全市医疗保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

3区委书记在市委招商专题汇报会上讲话提纲

今年来,XX区积极响应中央、省、市号召,立足当前经济形势,抢抓发展机遇,充分挖掘中心城区区位优势...

4在局推进基层正风反腐工作会议上讲话

同志们:今天召开这次会议主要是贯彻落实3月24日我区基层正风反腐专项治理工作会议精神,部署开展我局...

5农村“五治”工作实施方案

为深入学习贯彻XXX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要讲话精神,打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这场硬仗,践行为民宗旨、厚...

6在市政协五届一次会议开幕会上讲话

市政协四届一次会议以来的五年,是XX砥砺前行、克难攻坚的五年,也是拼搏进取、满载荣光的五年。五年...

7市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工作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开展“减证便民”行动,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

8党课讲稿:意识形态领域形势何以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

9研讨发言:科技创新引领,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

10在全省药品监管工作会议上经验交流发言

2021年,全市市场监管系统在省药监局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XXX“四个最严”为指导,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