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2024-05

当前位置: 一佳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新时代党民族理论政策

| 浏览量:

 新时代 党的民族 理论 政策

 党的民族政策主要包括八个方面:

 1、民族平等政策;2、民族团结政策;3、民族区域自治政策;4、社会改革政策;5、发展少数民族经济文化事业的政策;6、尊重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政策;7、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8、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

 (一)维护和加强民族团结的法律条款(摘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在维护民族团结的斗争中,要反对大民族主义,主要是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国家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十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七条:

  多民族村民居住的村,村民委员会应当教育和引导村民加强民族团结、互相尊重、互相帮助。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五条:

  多民族居住地区的居民委员会,应当教育居民互相帮助,互相尊重,加强民族团结。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六条:

  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教育。

  《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第七条:

  民族乡人民政府在本行政区域各族人民中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民族政策、民族团结的教育,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城市民族工作条例》第三条:

 城市民族工作坚持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二)党和国家对待和处理散杂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1、各民族不分大小,不论聚居或散居、杂居,都一律平等,要充分保障散杂居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

  2、党和国家诚心诚意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搞好民族贸易和民族用品生产,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事业,促进各民族共同富裕和共同繁荣。

  3、建立民族乡作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补充形式,扶持民族乡的发展。

  4、尊重散杂居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自由。

  5、保障散杂居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自由。

  6、选拔、培养和使用散杂居少数民族干部。

  7、确定少数民族公民民族成份,有计划地发展少数民族人口。

  8、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三)怎样确定中国公民的民族成份

  1990 年 5 月国家民委、国务院第四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公安部《关于中国公民确定民族成份的规定》指出:

  一、确定公民的民族成份必须以国家正式认定的民族族称为准,任何人不得以国家未确认的族称为自己的民族成份。

  二、个人的民族成份,只能依据父或母的民族成份确定。

  三、不同民族的公民结婚所生子女,或收养其他民族的幼儿(经公证部门公证确认收养关系的),其民族成份在满十八周岁以前由父母或养父母商定;满十八周岁者由本人决定,年满二十周岁者不再更改民族成份。

  四、不同民族的公民再婚,双方原来的子女如系幼儿,其民族成份在十八周岁以前由母亲和继父、或父亲和继母商定;双方原来的子女已满十八周岁的,不改变原来的民族成份。

  五、不同民族的成年人之间发生的收养关系,婚姻关系,不改变各自的民族成份。

  六、原来已确定为某一少数民族成份的,不得随意变更为其他民族成份。

  七、凡依照本规定申请变更民族成份的,须经本人所在单位人事部门或居住地区的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调查核实,报经县级以上民族工作部门审批后,方可到户籍管理部门办理手续。

 八、加入中国籍的外国人及其后裔,或中国人同外国人结婚所生子女的民族成份,按下列原则处理:

  1、加入中国籍的外国人,其民族成份如与我国现有某一民族成份相同或特征相近的,可以申请填报为与我国相同或特征相近的某一民族,但须在入籍后两年内申请办理。

  2、加入中国籍的外国人自愿申请填报为我国某一民族成份的,持所在单位出具的证明,报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族工作部门批准。

  3、父母一方为中国人,或父母一方加入中国籍后已申请填报为我国某一民族成份的,其具有中国国籍的子女填报中国一方的民族成份。

  凡按照本规定填报为我国某一民族成份的,按少数民族对待。

  九、凡采取搞假报告、假证明和其它不正当手段骗取准许更改民族成份的,一经发现应立即纠正。因骗改民族成份而享受招干、招工、升学以及其他优惠待遇的,应予以取消。

 (四)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四章“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第二百五十一条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非法剥夺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和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情节严重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几十年来,为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党和国家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1、尊重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

  ①妥善解决好食用清真食品少数民族职工的伙食问题。食用清真食品少数民族公职人员较多的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设立清真食堂或清真伙食,人数较少的可以几个单位联合举办或备专门灶具,对因客观条件限制,单位没有设立清真食堂或清真伙食,又不能回家用饭的食用清真食品少数民族公职人员,按规定[(79)鲁财行字第230 号文件]发给每人每月伙食补助费 4.5 元。

  ②广设清真饮食网点。在城市和食用清真食品少数民族来往较多的交通要道、饭店、旅馆、医院及列车、客船、飞机等交通设施上,设清真食堂或清真伙食点,国家对经营清真饮食的企业在政策上给予优惠。各地火车、民航售票处等部门知道有信仰伊斯兰教民族旅客时,应及时通知配餐部门;配餐部门在配备食品时,也应准备一定数量的清真食品。食用清真食品的少数民族外出,乘火车、飞机者,只需在订购票时申明自己的民族成份,并在购票单上注明“请供应清真食品”字样,即可获得清真食品的供应。

 ③在经营、销售食品中,尊重和照顾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凡供应食用清真食品少数民族的牛羊肉,由阿訇持刀屠宰。如急需屠宰而阿訇不在时,可由回族或食用清真食品的其他民族职工处理,剥皮、剔骨均由食用清真食品少数民族职工按照信仰伊斯兰教民族的操作习惯进行。由食用清真食品少数民族的职工负责牛羊肉等食品出入库的检查,在调拔单和出入库单上,注明特别标志,以便同其它肉类分库保管,分车装运,分别出售。做到单宰、单储、单运、单售,不与其他肉食混杂,并注明“清真”字样;供应糕点及其他食品也应照此办理。在食用清真食品少数民族聚集的大、中城市,国家有关部门设立专门经营牛羊肉的批发部门或零售机构;在食用清真食品少数民族较少的地方,则委托回民或食用清真食品的其他民族人员屠宰加工或批售活体牛羊。

  2、尊重少数民族节庆习惯

  1950 年 12 月政务院文件规定“对信仰伊斯兰教的人民在其三大节日时,屠宰自己食用的牛羊应免征屠宰税,对有限制宰牛规定的地区,应由各省(市)税务机关商省(市)人民政府定出放宽检验标准的具体办法。”1980 年 2 月中共山东省委有关文件规定:“民族节日应当尊重。开斋节回族职工放假一天”。

  3、尊重少数民族丧葬习俗

  我国各民族丧葬习俗各有特点,有火葬、土葬、水葬、天葬等不同葬法。回族等十个少数民族有土葬习俗,国家划拨专用土地,建立公墓,还设立专为这些民族服务的殡葬服务部门。国家有关政策规定,不得强迫回族等十个少数民族实行火葬;对不尊重少数民族丧葬习俗的干部,应进行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要给予处分。

  关于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中尊重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规定的解释:

  第三条 对患有鼠疫、霍乱、炭疽死亡的病人遗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必须立即消毒,就近火化。

  《关于做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遗体处理和丧葬活动的紧急通知》

  (卫法监[2003]105)中规定:“对死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的遗体要本着就近原则,及时、就地火化,不得运转,不得采取埋葬等其他方式处理遗体”、“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死亡后,不得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和利用遗体进行其他形式的丧葬活动”,“回、维吾尔等十个少数民族的公民因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残废伯遗体处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必须就地火化”。

  4、在大众传播媒介防止出现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内容

 禁止使用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的称谓和地名,封存和收管带有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碑碣、匾联等。大众传播媒介应使用对少数民族的正确称谓。新闻、出版、文艺界和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员,要认真学习国家的民族政策,正确地认识和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防止出现丑化、侮辱少数民族的作品。歪曲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伤害少数民族感情的,直接责任人应赔礼道歉;情节恶劣,造成严重后果的,应承担法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七条第七款规定,广告不得含有涉及民族歧视的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八条第七款规定,商标不得使用“带有民族歧视性的”文字、图形。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五十条规定:“在出版物中刊载歧视、侮辱少数民族的内容,情节恶劣,造成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责任人,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五)尊重少数民族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 我国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少数民族有保持、也有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但这种改革由少数民族自己决定并实施,政府不予强迫和干涉;少数民族自愿地要求进行风俗习惯的改革,国家同样保护他们这种权利,他人不得阻挠和干涉。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

 1.《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的作者是:B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2.《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一书的作者是:B A.列宁 B.斯大林 C.赫鲁晓夫 D.勃列日涅夫

 3.《批判大汉族主义》一文的作者是:A A.毛泽东 B.刘少奇

 C.周恩来 D.李维汉 4.《要使各民族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一文的作者是:A A.邓小平 B.胡耀邦 C.江泽民

 D.胡锦涛 二、多项选择

 1.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少数民族中仍保留着原始公有制残余的有:ABC A.鄂伦春族

 B.傈僳族 C.德昂族

 D.羌族 2.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少数民族中仍保留着不同政治制度的类型有:ABD A.盟旗制度 B.家支制度 C.民主制度 D.土司制度

 3.我国 55 个少数民族中因其语言种类较多,大致可分为:ACD A.汉藏语系 B.乌尔都语系 C.南亚语系

 D.阿尔泰语系 4.我国与周边国家接壤的跨界民族有:BCD A.土族 B.维吾尔族 C.藏族

 D.朝鲜族

  一、判断并说明理由(先判 断正误 ,然后说明理由。每题 3 分,其中判断 1 分,说明理由 2分,若判断错误则全题不得分。)

 1、中国各民族使用的语言文字是汉语和汉字。

 错,(1 分)在五十六个民族中,语言种类较多,约 80 种左右,亦有不少民族形成了自己的文字,约 15 种。除汉族、回族同语同文,满族、畲族通用汉语汉文外,其余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2 分)

 2、新中国建立前,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体制呈现多种状况。

 正确,(1 分)除了大多数少数民族和汉族地区一样,实行地主封建制度下的保甲制度外,在内蒙古部分地方实行的是盟旗制度。西藏地区是政教合一的僧侣贵族专政制度。大小凉山彝族地区是家支制度(奴隶制)等。

 二、名词解释(每题 4 分。)

 1、中国民族理论

  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1 分)是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条件下,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的历史实际,(2 分)并吸收历史上优良民族观营养而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2、民族观

  是人们对民族问题的总认识,(1 分)它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1 分),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政策和方法上 三、材料分析(请分析下面的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和观点。每题 10 分。)

 1、根据下列材料请谈谈当代中国的民族状况:

 料 材料 1 :“经解放初期科学的民族识别,在当代我们这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大家庭里,共同生活着 56 个兄弟民族。据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共有近13 亿人。其中,汉族人口最多,有 11.5 亿多人,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 91.59%;其余 55 个民族共 1 亿多人,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 8.41%,” 料 材料 2 :“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广大,东西相距约 5000 公里;南北相距 5500 公里,全国面积约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其中,居住着各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分布遍及全国,主要聚居在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流域和松辽平原,在其它几乎所有地区,也有居住。少数民族人口相对较少,但居住很广,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 64%,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西藏、广西、宁夏五大自治区和黑龙江、吉林、辽宁、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贵州、重庆、广东、海南、湖南、湖北、河北、河南、山东、福建和台湾等省市部分地区;在山西、陕西、安徽等省亦有分布;即使在北京、上海、天津等直辖市,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的族际流动,也居住了一些少数民族。” (1)当代中国民族结构的特点是什么? (2)当代中国民族分布的特点是什么? 1)当代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结合的国家,它由 56 个民族组成。(2 分)其中汉族是主体民族,人口众多,而 55 个少数民族的人口较少。(2)作为主体民族的汉族主要集中在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流域和松辽平原等地区,但在其他地区也由分布;少数民族分布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 64%。(2 分)从总体上看,现在我国的民族分布,呈现出大分散、小聚居、相互杂居、流动频繁的特点,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犬牙交错,难以分割。

 四、简答题(回答要点即可。每题 10 分。)

 1、中国民族理论的特点? 1、(1)实践性:不论毛泽东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或是邓小平民族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民族问题理论和新世纪新阶段的民族理论新发展,都来自于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来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国民族工作本身就是中国革命和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2 分)(2)继承性:中国民族理论的思想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理论,在一些基本观点上乃至语言表述上,都是一贯相通、一脉相承的,都来自于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经典论述。(2 分)(3)创新性:中国民族理论在继承中,根据变化着的实际不断创新的。如在毛泽东的“和平过渡”的观点,就是对马列主义民族理论在落后民族如何实现社会变革这一重大问题上的理论创新。(2 分)(4)科学性:

 作为对中国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规律科学认识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也是科学的,是

 我们党处理国内民族问题的锐利武器。中国民族理论也是一套严密的科学体系。(2 分)(5)世界意义:国际社会一致公认,我国几十年的革命和建设实践,在纷繁复杂、跌宕起伏的时代背景下,保障了中国社会稳定团结、欣欣向荣的局面,这是具有国际性借鉴意义的典范。( 2、学习中国民族理论的意义? 2、(1)学习中国民族理论,在当前尤其是学习新世纪新阶段的中国民族理论新发展,是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需要。(3 分)(2)学习中国的民族理论,是当前,尤其是学习新世纪新阶段中国民族理论的新发展,是继续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搞好当前民族工作的需要。(3 分)(3)学习中国的民族理论,在当前,尤其是学习新世纪新阶段中国民族理论的新发展,对我们进行各项民族研究工作,也有其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五、论述题(要求观点鲜明,证据充分,有论证过程。每题 20 分。)

 1、论述中国民族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迄今为止,中国民族理论经历了毛泽东思想的民族理论、邓小平民族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三个阶段。目前,正处于新世纪新阶段新的发展之中。(2 分)

 (1)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老一辈革命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初期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以马列主义民族理论作指导,并吸取中国历史上传统民族观的优良营养,创建了中国民族理论。其间毛泽东先后发表了《论民众的大联合》、《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论十大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等一系列文章和周恩来的《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讲话,在解决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消灭民族压迫、获取民族解放和消灭民族内部剥削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制度并初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等问题上作出积极的探索,为我国制定一系列正确的民族政策奠定了思想基础。(5 分)

 (2)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依据马列主义民族理论基本原理,继承科学的毛泽东思想民族问题观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即邓小平民族理论。这一理论主要回答和指导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落后的统一多民族国家里,在社会主义新时期,如何解决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如何尽快赶上先进民族社会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的问题。(5 分)

 (3)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推动了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事业各个领域的深化改革。特别是从时代要求的高度敏锐把握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更是在党的根本指导思想上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了一个与时俱进的新高度。与此同时,在解决我国社会主义的民族问题上,也做了大量的创造性的工作,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此外,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对于我国民族工作高度重视,根据国内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及时提出了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的战略思想,分析当前我国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总结工作成绩和经验,研究和确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这大大地推动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深化和发展。(5 分)

 总之,中国民族理论,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条件下,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的历史实际,并吸收历史上优良民族观营养而创立和发展起来的。(3 分)

 第一章

 民族的一般特征 一、单项选择(每题 1 分。)

 1、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中首先提出完整科学的民族定义的时间是

 B A、1912 年

 B、1913 年

 C、1914 年

 D、1915 年 2、不同部落结成民族的主要因素是

  A A、物质关系和利益

  B、共同反抗外来侵略

 C、共同族源

  D、共同心理认同 3、在民族六要素中,起基础作用的要素是

  C

 A、共同语言

 B、共同文化

  C、共同生产方式

 D、共同心理认同

 4、在民族六要素中,具有相当稳定性、历史连续性和持久性的要素是

  A A、共同心理认同

 B、共同文化

 C、共同生产方式

  D、共同风俗习惯 5、把民族划分为古代民族、近代民族、现代民族主要是侧重于民族的

 A A、自然属性

 B、社会属性

  C、生物属性

  D、特征属性 6、把民族划分为奴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主要是侧重与民族的

 B A、自然属性

 B、社会属性

  C、生物属性

  D、特征属性 7、在我国 55 个少数民族中,最后被确认为一个少数民族的是

  C A、土家族

 B、赫哲族

  C、基诺族

  D、畲族 1.下列民族中哪个民族是新中国成立后更改族称的?B

 A.普米族 B.德昂族 C.基诺族 D.保安族 2.下列民族中哪个是国务院确认的第 55 个少数民族?C

 A.门巴族 B.珞巴族

  C.基诺族

  D.仫佬族 3.中国近现代“民族”一词的来源

 B

 A.中国自古固有的 B.从国外引进的 C.中国近代自造的 D.从外文中译造的 4.中国古代历史上较多使用的对民族共同体的特定称呼是 A

 A.族类

 B.族种

 C.种类

 D.部类 5. 在中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翻译介绍西方的民族定义的是谁?A

 A.梁启超

 B.汪兆铭

 C.李大钊

 D.王明 6.以下选项中不属于民族基本特征的是 C

 A.共同语言

 B.共同地域

 C.共同血统

 D.共同风俗习惯 7.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史上,提出第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民族定义的人是 D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8.决定民族性质的属性是 C

 A.语言属性

 B.族体属性

 C.社会属性

 D.文化属性 9.民族结构合理化、优化的标准在于 C

  A.民族结构内部各要素的关系长期稳定不变

  B.民族结构内部各要素的关系经常变化

  C.民族结构内部各要素之间能够相互协调

 D.民族结构内部各要素之间能够相互影响 10.下列有关民族素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D

 A.民族素质就是民族成员的个体素质

 B.民族素质不具有传承性

 C.民族素质通过传承持续存在,基本不发生变异

 D.民族素质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综合指标 11.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中首先提出完整科学的民族定义的时间是 B A.1912 年

 B.1913 年

 C.1914 年

 D.1915 年 12.把民族划分为古代民族、近代民族、现代民族主要是侧重于民族的 A A.自然属性

  B.社会属性

  C.生物属性

  D.特征属性 13. 把民族划分为奴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主要是侧重与民族的

 B A.自然属性

 B.社会属性

 C.生物属性

 D.特征属性

  14. 在我国 55 个少数民族中,最后被确认为一个少数民族的是 C A.土家族

 B.赫哲族

 C.基诺族

 D.畲族 15.中国古代“民族”一词最早出现于何时 B A.西汉时期

 B.南北朝时期

 C.唐朝时期

 D.宋朝时期 16.建国后,根据“名从主人”的原则,将“索伦族”更改为 C A.土家族

 B.赫哲族

 C.达斡尔族

 D.畲族 17.建国后,根据“名从主人”的原则,将“归化族”更改为 C A.土家族

 B.赫哲族

 C.俄罗斯族

 D.塔吉克族 18.建国后,根据“名从主人”的原则,将“崩龙族”更改为 C A.土家族

 B.拉祜族

 C.德昂族

 D.畲族 19.斯大林在哪篇文章中提出了完整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定义 A A、 《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

 B、 《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作的批判》

 C、《论犹太人问题》

  D、《崩得在党内的地位》 20.下列哪个民族几乎全民信仰伊斯兰教 B A.蒙古族

 B.东乡族

 C.裕固族

 D.土族 21.下列哪个民族几乎全民信仰佛教 D A.满族

 B.东乡族

 C.赫哲族

 D.藏族 22.对民族发展起到精神纽带作用的因素是 B A、共同语言

 B、共同文化

  C、共同族源

 D、共同心理认同 23.在民族六要素中,具有比较稳定并最易于表露于外的民族特征是 D

 A、共同语言

 B、共同文化

 C、共同生产方式

 D、共同风俗习惯 24.原则上我国公民在年满多少岁时便不可以更改民族成分 B A.18 岁

 B.20 岁

 C.没有年龄限制

 D.22 岁 25.一个村集体要求更改民族成分应该报请哪一级民族工作部门审批 B A.县(自治县、县级市)

 B.地区(自治州、地级市)

  C.省(自治区、直辖市)

 D.国家民委

 二、多项选择(每题至少有两个正确答案,请将所有正确答案选出。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题 2 分。)

 1、对民族发展起到精神纽带作用的因素是

  BCD A、共同语言

 B、共同文化

  C、共同族源

 D、共同心理认同 2、在民族六要素中,具有比较稳定并表露于外的民族特征是

  AD A、共同语言

 B、共同文化

  C、共同生产方式

  D、共同风俗习惯 1.以下选项属于民族基本特征的有 ABC

  A.共同语言

 B.共同文化

 C.共同心理认同

 D.共同血统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一命名少数民族名称时考虑了哪些称谓?ACD

  A.自称

 B.泛称

 C.史称

 D.他称 3.下列少数民族名称中哪些是解放后改称的?BC A.京族

 B.德昂族

 C.毛南族

 D.满族 4.下列少数民族名称中哪些是解放后改称的?BCD

  A.朝鲜族

 B.俄罗斯族

 C.佤族

 D.壮族 5.下列哪些是民族识别的依据 ABCD A.民族特征

 B.民族源流

 C.民族意愿

 D.就近认同 6.民族六大特征理论的特点包括 ABCD A.内容丰富

 B.表述通俗

 C.归纳科学

 D.符合实际 7.民族基本属性包括 ACD

  A.民族生物属性

 B.民族精神属性

 C.民族自然属性

 D.民族社会属性 8.民族结构的基本内容包括 ABC

  A.经济结构

 B.人口结构

 C.文化结构

 D.阶级结构 9.民族结构特点有 ACD

  A.整体有机性

 B.相关同步性

 C.稳定静止性

 D.调控可塑性 10.民族素质的基本内容包括 ABC

  A.人口·身体素质

 B.思想·政治素质

  C.科学·文化素质

 D.知识·审美素质 11.民族素质特点有 AB

  A.群体性

 B.积淀性

 C.不可传承性

 D.单项指标性

 12.下列有关民族结构和民族素质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BD

  A.民族素质是民族结构的反映

  B.民族结构更多地表现为有形的、外化的、运动的形式

  C.民族结构与民族素质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D.民族素质更多地表现为无形的、内在的、凝固的特质、能量

 三、名词解释(每题 4 分。)

 1、民族: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1 分)。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2分)。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1 分)。

 2、共同历史源渊: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地域渊源(地缘)(2 分)、族体渊源(族源)(2分)等。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族体渊源就成为无本之水,如果没有地域渊源就成为空中楼阁。

 3、地域渊源:是形成民族的物质条件之一(1 分)。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共同居住生活的地区(2 分)。它是民族的生产、生活、繁衍的空间场所(1 分)。

 4、族体渊源:就是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共同具有氏族、部落等起源的族共同体(2 分)。是民族的精神纽带,是民族内聚力、凝聚力的关键因素之一(2 分)。

 5、共同生产方式: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经济活动方面的社会联系(1 分)、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消费过程中的组织形式(2 分)、联系形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1分)。

 6、共同语言: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彼此交流思想感情、交往联系所使用的语言(2 分),它是稳定的、表露于外的最明显的特征(1 分),是民族统一性和继承性的最重要的反映之一(1 分)。

 7、共同文化: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起来(2分)的具有自己形式和特点的文化(1 分),即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1 分)。

 8、共同风俗习惯: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风尚、习俗、惯例(2 分),是在普遍流行的价值观念支配下,在生产生活领域的实践活动中长期传承的行为心理和行为方式(2 分)

 。

 9、共同心理认同: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的相同的心理特质(2 分)。包括民族成员对民族整体的认同心理和民族成员之间的认同心理(2 分)。

 10、民族识别:是指对一个族体的成分(2 分)和名称的辨别与确定(2 分)。

 四、简答题(回答要点即可。每题 10 分。)

 1、民族与宗教的区别是什么? 答:(1)民族和宗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民族是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一个具有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心理认同等方面共同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2 分)。民族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属于社会历史范畴。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一种人的社会意识、一种观念形态,是人们面对自然、社会与人生时的自我意识或自我感觉,是社会现实生括在人们头脑中幻想的、歪曲的反映。宗教属于思想意识范畴(2 分)。

 (2)民族与宗教有各自的产生发展的规律(2 分)。民族是在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出现社会大分工、商品交换、私有制和阶级分化,以及私有制和阶级社会确立时产生的。民族在社会生产力发展过程中,随着社会发展阶段形态的变化而演进,到了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高度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时候,到阶级消亡、国家消亡之后自行消亡(2 分)。宗教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人们的思维能力和意识有了相应的发展之后产生的,是对自然力压迫和社会压迫的无能为力的表现,是对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的幻想反映。宗教产生之后,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都以不同的形态存在着。人类社会到了生产力高度发展、科学文化高度发展、人全面发展而使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极明白合理的时候,宗教才会自行消亡

 (2 分)。

 2、民族与宗教的联系是什么? 答:(1)有些民族基本上是全民族信仰宗教(2 分)。宗教是某些民族重要的特点之一,与这些民族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联系,都产生着一定的影响(1 分)。

 (2)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对维系一个民族的特点和存在,对民族的经济生活、思想文化、风俗习惯有着很大的影响(3 分)。

 (3)宗教对一个民族的特征有着重要的影响 。有些宗教节庆、礼仪、禁忌演变成民族的风俗习惯;有些宗教中涵有民族文化及其发展的历程;有些民族的民族心理受宗教心理影响较大(4 分)。

 3、我国为什么要进行民族识别? 答:(1)民族识别是落实党的民族平等团结政策,使各少数民族真正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平等一员的需要(2 (2)民族识别是确定我国民族数量和称谓的需要(2 分)。

 (3)民族识别是顺利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础。只有识别了民族成分,才能更好地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4)民族识别是增强民族内部凝聚力,推动各民族发展繁荣的重要条件(3 分)。

 4、我国民族识别的依据是什么? 答:一是民族特征是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2 分);二是民族源流是重要的历史源流(3分);三是民族意愿是民族识别的重要依据(3 分);四是实行相近和就近认同(2 分)。

 第二章

 民族发展的规律 一、单项选择(每题 1 分。)

 1、一般来说,民族形成的时间是

  B A、原始社会

  B、奴隶制社会

 C、封建制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2、民族与氏族的根本区别是

 C A、经济关系

  B、血缘关系

 C、地域关系

  D、利益关系 3、氏族与民族的根本区别是

 B A、经济关系

  B、血缘关系

 C、地域关系

  D、利益关系 4、在民族发展中,“同源异流”现象属于

 B

 A、民族组合

 B、民族分化

  C、民族自然同化

  D、民族强迫同化 5、在民族发展中,“异源同流”现象属于

  A A、民族组合

 B、民族分化

  C、民族自然同化

 D、民族强迫同化 1.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是 D A.氏族 B.胞族 C.部落 D.民族 2. 民族形成的外在条件是 A A.战争.暴力冲突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私有制的出现 D.产品交换的发展 3. 民族形成的时间是 A A.原始社会末期进入阶级社会时

 B.人类产生时 C.原始社会初期 D.奴隶社会末期封建社会初期 4.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一次分工,是(A)的分离。

 A.城市和乡村 B.农业和手工业 C.畜牧部落和其他部落 D.商人阶级和其他阶级 5.人类社会人们共同体的发展序列是 A A.氏族-部落-民族 B.胞族-氏族-民族 C.胞族-部落-民族 D.部落-胞族-民族 6.(D)是与民族最近似的人们共同体。

 A.氏族 B.胞族 C.部落 D.部落联盟 7.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是 B A.从氏族发展成民族 B.从部落发展成民族 C.从胞族发展成民族 D.从部落联盟发展成民族 8.在民族发展过程中,下列哪些民族属于异源同流 B A.苗族 B.回族 C.瑶族 D.畲族 9.民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 A A.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阶级斗争 C.民族精神 D.经济发展 10.下列实体中哪些不属于人们共同体发展序列?C

 A.氏族

  B.部落

  C.种族

  D.民族 11.下列人们共同体中哪个是以地域关系为基础的? C A.氏族

  B.部落

  C.民族

  D.种族 12.人类社会最初的民族是何时产生的? B A.原始社会蒙昧时代高级阶段

  B.原始社会末期到阶级社会确立时期 C.阶级社会确立以后

  D.资本主义上升时期 13.下列民族中哪个是民族发展过程中典型的分化.组合形成的?D A.藏族

  B.蒙古族

  C.日本大和民族

  D.美国美利坚民族 14.下列社会现象中最先消亡的是 A A. 阶级消亡

 B. 国家消亡

 C. 民族消亡 D.家庭消亡 15.民族与氏族的根本区别是 C A.经济关系

  B.血缘关系 C.地域关系 D.利益关系 16.从民族的自然属性来看,民族的发展是 A A.是民族的特征发展(或民族性的发展)

 B.是民族的社会发展(或社会性的发展)

 C.使民族人的发展(或人口生产的发展)

 D.民族的物质发展 17.在民族发展中,下列哪个属于民族发展的内因 A

 A.民族属性 B.民族关系 C.自然环境 D.社会环境 18.指民族在自身发展和交往过程中,失去自己民族的特性,接受别的民族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是 C A.民族组合 B.民族分化 C.民族同化 D.民族融合 19.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最终导致民族特征.民族特点和民族差别的完全消失的社会现象是 D A.民族组合 B.民族分化 C.民族同化 D.民族融合 20.在民族发展中,下列哪个属于民族发展的外因 B A.民族属性 B.民族关系 C.民族结构 D.民族素质 21.民族结构的核心要素是 B A.人口结构 B.经济结构 C.政治结构 D.文化结构 22.世界各民族经过发展,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的现象自行消失,这属于

 B

 A.民族组合 B.民族消亡 C.民族同化 D.民族融合 23.在民族发展中,下列表述哪一个和民族属性无关 D A.民族的发展既是社会的发展.又是自身的发展

 B.民族的发展既是物质生产的发展,又是精神生产的发展 C.民族的发展是民族自身(人口生产)的发展 D.良好的民族交往是民族加快发展的动因之一。

 二、多项选择(每题至少有两个正确答案,请将所有正确答案选出。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题 2 分。)

 1、民族形成具有典型意义的途径是

 BCD A、中国人式

 B、希腊人式

  C、罗马人式

  D、德意志人式 2、部落的二重性是

 CD A、血缘关系

 B、地域关系

  C、人们共同体形式 D、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形式 3、社会主义社会民族发展的趋势是

 CD A、问题越来越多

 B、矛盾越来越尖锐

 C、各民族充分发展繁荣

 D、各民族共同繁荣和共同性日益增多 4、民族发展的基本模式

  ABC A、常态发展

 B、异态发展

 C、跳跃式发展

 D、滞后式发展 1. 以血缘为纽带的是 ABC A.氏族 B.部落 C.胞族 D.民族 2. 民族形成的内在条件是 ABC A.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私有制的出现 C.产品交换的发展 D.军事冲突 3. 关于民族发展,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BCD A. 民族内部结构的优化过程 B. 民族整体素质的提升过程 C. 不断实现民族的自身性发展、社会性发展、人的发展的过程 D. 本质上是民族生存和演进的质和量的提高

 4. 原始社会末期三个重要的过渡是 ABC A.野蛮向文明的过渡 B.部落制度向国家的过渡 C.地方局限性向民族的过渡 D.民族向国家的过渡 5.恩格斯曾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指出的民族形成典型途径是 BCD A.易洛魁人式的途径

 B.罗马人式的途径 C.德意志人式的途径 D.希腊人式的途径

 6.民族发展的基本动因有 ABC A.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阶级斗争 C.民族精神 D.人口发展 7.民族发展的基本内容包括 ABCD A.经济发展 B.政治发展 C.文化发展 D.人口发展 8.下列人们共同体中哪些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 ABC A. 氏族

  B. 部落

  C. 部落联盟

  D. 民族 9.下列关于民族与氏族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B A.民族以地缘关系为纽带

  B.氏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C.民族以地缘和血缘为纽带

  D.氏族以地缘和血缘为纽带 10.民族素质包括 ABCD A.科学文化素质 B.思想政治素质 C.心理意识素质 D.身体素质 11.下列属于影响民族发展的外部因素是 CD A.民族属性 B.民族结构 C.民族关系 D.自然环境 12.社会主义社会民族发展的趋势是 CD

 A.问题越来越多 B.矛盾越来越尖锐 C.各民族充分发展繁荣

 D.各民族共同繁荣和共同性日益增多 13.通过下列哪种途径可以实现民族的消亡 ABC A.民族同化 B.民族分化 C.民族融合 D.民族组合 14.下列属于民族同化的特点是 ABCD A.民族同化是一个过程。

 B.民族同化中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并存。

 C.民族自然同化是一种向较高经济和文明程度接近的形式。

 D.民族同化是民族发展过程中的局部现象 15.下列属于民族发展的基本模式是 ABC A.常态发展 B.异态发展 C.跳跃式发展 D.飞跃式发展 16.民族同化和民族融和的区别是 ABCD A.发生的时间不同 B.发生的范围不同 C.发生的结果不同 D.实现的途径不同 17.下列属于民族发展的社会环境的是 ABCD A.民族社会的阶级阶层构成及其关系 B.国家政权的性质 C.社会政治和法律制度及其建设 D.社会伦理 18.下列属于 民族融合特点的是 ABCD A.民族融合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B.民族融合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C.民族融合将是一个自然渐进的过程 D.民族融合是民族发展过程与民族接近过程的辨证统一的结果

 19.下列属于民族异态发展的表现是 ABC A.民族发展极度缓慢 B.民族发展停滞 C.民族出现暂时倒退 D.民族协调快速发展

 题 三、判断改错(先判断正误,然后改错。每题 3 分,其中判断 1 分,改错 2 分,若判断错误则全题不得分。)

 1、有了人类就有了民族。

 2、在民族和国家形成的时间上,先有民族后有国家。

 3、“同源异流”属于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

 1、错,民族不是自有人类以来就有的,而是在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才形成的。

 2、错 民族和国家是在同一历史时期产生的。

 3、错 属于民族发展的特殊规律,即次生形态民族。

 四、名词解释(每题 4 分。)

 1、次生形态民族:在民族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新的民族。

 2、民族结构:是民族的物质产品生产、精神产品生产和自身生产及其有关方面的有机的排列和组合。

 3、民族素质:就是民族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在长期的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的生产及人类自身生产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在的和显观的能力。

 4、民族同化:就是指民族在交往过程中,丧失自己民族的特征,接受别的民族的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

 5、民族强迫同化:就是指丧失本民族的特征,接受别的民族的特征的变化过程,是用强制手段,即凭借暴力和特权来实现的社会现象。

 6、民族自然同化:指不同民族在长期交往相处中,在生产、生活、文化等各方面相互影响下,一方民族在完全自然的、自愿的情况下接受另一方民族的特征,改变自己民族的特征而变成另一方民族的现象。

 7、民族分化:是指一民族的某些部分从这一民族实体中分化出来的现象。

 8、民族组合:是指某些民族,或某些民族的部分,在一定的条件下重新组合成一个新的民族的现象。

 五、简答题(回答要点即可。每题 10 分。)

 1、民族发展的基本动因是什么? 答:(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民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4 分)。(2)社会生活中的阶级斗争是影响民族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因素(3 分)。(3)在民族发展过程中,一个民族基于历史和现实形成的民族精神是民族发展的重要动因(3 分)。

 2、民族同化的特点是什么? 答:(1)民族同化是一个过程。民族同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2 分)。(2)民族同化中人为和自然因素并存。强迫同化是认为因素造成的;自然同化是在一定条件下自然发生的现象,是自然的社会历史过程(2 分)。(3)民族自然同化是一种向较高经济和文明程度接近的形式。自然同化中的同化主体一定比被同化民族的发展程度高,其中经济力量、文化水平起决定性的作用(2 分)。(4)民族同化首先涉及显露于外的民族特征,如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2 分)。(5)民族同化是民族过程的局部现象(2 分)。

 3、民族融合的特点是什么? 答:(1)民族融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3 分)。(2)民族融合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民族融合不是突然发生和完成的,是由量变到质变,总体量变和部分质变,逐渐发展的历史过程。

 这种量变的积累是个缓慢的过程,是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进程相适应的(3 分)。(3)民族融合是一个自然过程(2 分)。(4)民族融合是民族发展过程与民族接近过程的辩证统一(2 分)。

 4、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的区别是什么? 答:(1)民族融合不同于民族同化。它们在发生的时间、发生的范围、发生的结果上不同,实现的途径上也有所不同(2 分)(2)民族同化在民族发展的整个过程中都有可能发生。它是个别民族的单方面的变化,结果只是个别的民族消失,民族数量的相对减少,而民族现象依然存在(2 分)。(3)民族融合是人类社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以后实现的,是全世界一切民族范围的变化,其结果是人类的民族差别、民族界限的消失。民族作为客观实体自然消失,出现新的人类统一体(2 分)。(4)民族强迫同化是凭借暴力和特权进行的。民族融合不是凭借暴力和特权的人为结果,而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自然的历史发展过程(2 分)。(5)民族融合因素的出现并不等于民族融合。历史上出现过的所谓“民族融合”,实际上是民族同化(2 分)。

 第 三 章

 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 一、单项选择 1.首次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表述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的是 D A.中央民族工作会议(1992 年 1 月)

 B.中共十五大 C.中共十六大 D.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2005 年 5 月)

 2.首次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表述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的是 D A.毛泽东 B.邓小平 C.江泽民 D.胡锦涛 3.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确立的标志是 B A.新中国的成立 B.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改革开放的开始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实行 二、多项选择 1.民族关系涉及的领域包括 ABCD A.政治领域 B.经济领域 C.文化领域 D.思想领域 2.民族关系的内涵(内容)涉及到民族共同体的 ABCD A.利益

 B.权利 C.意识 D.情感 3.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有 AB A.不同民族群体之间的关系 B.不同民族个体之间的关系 C.同一民族内部不同群体之间的关系 D.同一民族内部不同个体之间的关系 4.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础有 ABCD 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C.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指导 D.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5.影响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国内负面因素有 ABCD A.经济利益引发的摩擦 B.文化差异产生的矛盾 C.风俗习惯不同引发的风波 D.宗教信仰差异产生的误会 6.影响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国际负面因素有 ABCD A.民族分裂势力 B.宗教极端势力 C.暴力恐怖势力 D.民族主义 7.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有 ABCD A.民族平等 B.民族团结 C.民族互助 D.民族和谐

 题 一、判断正误题(先判断,然后改错。每题 3 分,其中判断 1 分,改错 2 分,若判断错误则全题不得分。)

 1、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时期,各民族间的共同因素在不断增多,但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和各民族在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距将长期存在。

  正确 二、简答题(回答要点即可。每题 10 分。)

 1、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含义及意义。

 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我国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

 共同繁荣

 发展,就是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3 分)

 实现各民族共同...

推荐访问:新时代 民族 理论

最新推荐New Ranking

1幼儿园中班六一活动方案

温暖的阳光,诱人的花香,激动的脸庞,六一国际儿童节在小朋友和老师的热烈期盼中来到了我们的身旁。...

2某市医疗保障工作要点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医保助力共同富裕的奋进之年。2022年全市医疗保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

3区委书记在市委招商专题汇报会上讲话提纲

今年来,XX区积极响应中央、省、市号召,立足当前经济形势,抢抓发展机遇,充分挖掘中心城区区位优势...

4在局推进基层正风反腐工作会议上讲话

同志们:今天召开这次会议主要是贯彻落实3月24日我区基层正风反腐专项治理工作会议精神,部署开展我局...

5农村“五治”工作实施方案

为深入学习贯彻XXX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要讲话精神,打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这场硬仗,践行为民宗旨、厚...

6在市政协五届一次会议开幕会上讲话

市政协四届一次会议以来的五年,是XX砥砺前行、克难攻坚的五年,也是拼搏进取、满载荣光的五年。五年...

7市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工作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开展“减证便民”行动,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

8党课讲稿:意识形态领域形势何以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

9研讨发言:科技创新引领,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

10在全省药品监管工作会议上经验交流发言

2021年,全市市场监管系统在省药监局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XXX“四个最严”为指导,聚焦...